陈长林先生北大公开课《古琴泛音的数目与徽位》
陈先生于讲座伊始,追溯了古琴在北大的传习历程以及自己与北大的不解之缘:
先生于1956年从上海交大毕业来北京从事电子计算机研究工作,当时电子计算机专业在我国完全是空白,就在西苑大旅社的3号楼旅馆起家,开“训练班”边学边干,要在旅馆内筹建实验室,而陈先生所属具体学科的实验室,经北大大力支持,就筹建在北大的“北阁”,他说当时每天都要来北大上班,非常值得回忆。他又提到上世纪两位山东诸城的琴家先后走进校园,一位由康有为邀请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来梅庵琴派的创始人王燕卿;另一位王心葵则由蔡元培请至北大,让未名湖畔响起琴音,将古琴教学引入校园。
陈先生于1947年就通过收音机自学了张友鹤弹奏的琴曲《平沙落雁》,张友鹤就是王心葵在北大的优异学生,是继王心葵之后,担任北大的古琴导师,因此陈先生觉得他的琴学历程和北大有特殊的缘分。
陈先生此次讲座重点讲述了古琴泛音的数目与徽位,并且兼谈了“古琴伴奏的诗词古文吟唱”及“古琴人工智能”。
讲座中,陈先生对古琴共有多少个泛音点进行论证,阐述了泛音的产生原理,详细论述了暗徽的产生方法,并通过计算,确定了暗徽的位置、实用暗徽数与总徽数。经过论证得知南宋琴家徐理所提:“琴有十则,节四十五,同者十有四,得位者三十有一”的正确性,而真正见过的实用暗徽则只有4个,比较实用的估计是:古琴每根弦有4个暗徽和13个明徽,即泛音点共17个。7根弦总共 17*7= 119个泛音点。
陈先生和8岁的小外孙女尚岳分别展示了古琴伴奏吟唱宋词《武陵春》和唐诗《静夜思》和《清明》,先生幼年在私塾,学四书五经、诗词古文都是这样“唱歌式的读书”,这样可增添对诗词、经典、古文的兴趣,并可增强背诵记忆。现在是进一步要用古琴伴奏吟唱,这是由于古琴有“模仿唱腔的功能”,而且,用古琴伴奏吟唱,可以让“学传统经典、学诗词”与“学古琴”相得益彰,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场的学生听罢仍意犹未尽,陈先生便又即兴吟唱了一段《论语》,引得同学们对吟唱传统艳羡不已。
当讲到古琴人工智能的时候,陈先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些他所研制“古琴读谱奏乐显示”的例子。把“编码的古琴减字谱”输入电脑后,电脑可演奏古琴音响,并实时显示弹奏动作,可用于古琴教学。并介绍了最近正在进行“纸上弹琴”的初步工作。这些都可以为“研制古琴弹奏机器人的”的“古琴人工智能”做一定的促进。另外陈先生认为:古琴机器人只是辅助古琴教学和打谱,是以今日之科技辅助文化之传承,机器人并不能代替人,音乐的长短、轻重与音乐内容与情感的表达仍是属于人类的。
陈先生还认为“古为今用,也要今为古用”,能很好的“今为古用”,就能更好的“古为今用”,要让“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服务,这是陈长林先生治学的一个理念,也具有创见。以及北大从最初学生的琴社到如今也设立了正式的课程,此举对古琴文化传承实在是具有开创性的。
陈先生北大一课,从琴学传承、治学研究、处世态度上都给予了当代年轻琴人深刻的教诲和启迪。
文:青山 摄影:王婴及倪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