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籁琴社 Association Paris Guqin

精彩课堂(附直播视频) | 踔厉奋发四十载,换得琴音指上听

一千多年前,大文豪苏轼听琴有感,挥毫落纸,写下《琴诗》。全诗以问题结尾,“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展现出诗人对于主客观的哲理思考。在技术尚未发展的过去,人琴合一才能产生动人旋律,“君指”还需要琴器的配合;而在科技不断成熟的今日,在陈长林先生的课堂之上,遗留千年的问题终于等来了满意的解答——古琴之声不仅能够“于君指上听”,连“君”也可以被“机器人”取代。

早至1982年,陈长林先生就开始了研究“古琴与电脑结合”的漫漫征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十年光阴浇灌出累累硕果,“古琴谱的电脑处理系统”“古琴读谱奏乐显示软件”等等重大成果得以落地。

再释琴谱,标记节奏

“古琴机器人”的演奏必须依据一定的琴谱,因此如何将琴谱输入到电脑中成为陈长林先生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古琴减字谱谱字的识别比汉字的识别要困难的多,因为古琴谱中表示“徽位”的部分占据“全字”的比例太小,再加上原谱中还有模糊之处,更加剧了正确识别的困难程度。在这样艰巨挑战面前,陈长林先生另辟蹊径,决定首先采用“编码输入”,而“图形扫描输入”的方式则作为下一个研究对象。1982年,陈长林先生在进行“古琴谱的电脑输入”时,设计出一种以“音”为主附加“记号”的“音记编码”法。“编码谱”相当于另一种书写形式的古琴减字谱,先将“编码”输入电脑中,再由电脑转化为“古琴减字谱”进行自动排印,用这种方法编排出的琴谱均收录于《陈长林古琴谱集》一书中。

陈长林老师在课堂上操作电脑程序

将编码输入电脑,电脑并非立刻就能模拟产生真正古琴的音色和指法,还需要进行琴谱解释和节奏标记的复杂工作。
为什么需要再次解释曲谱呢?这是因为古琴减字谱有“组合”指法,例如“进复”、“退复”、“分开”、“锁”、“搯撮三声”等等。对于这些指法,电脑无法自行估摸,研制人员必须把它们转化为具体弹奏的位置(如“进复”)和发声音的次数(如“长锁”),还要对原始的音位进行深入解释。就一般琴曲而言,大多是五声音阶,因此我们规定“进复”是进到上一个“五声音阶”,然后再会到原来的音位。陈长林先生让大家思考一下:七弦七徽而后“进复”,要“进”到哪一个徽位再“复”到七徽呢?这个问题其实需要分情况讨论:原来七徽的音高位“宫、商、徽”,则“进”到六徽四分之后“复”到七徽;原来七徽的音高为“角、羽”,则“进”到六徽二分之后“复”到七徽。发声次数则以“长锁”为例,清代琴谱的“长锁”为七声,明代的“长锁”为九声,“短锁”则清代明代都是五声,将弹奏次数明确出来之后,电脑才能够模拟真正的古琴弹奏。

《读谱奏乐显示与纸上弹琴》课堂直播(上)

为什么还要标记节奏呢?由于减字谱上本身没有明确的节奏标识,古琴机器人必须通过“打谱”,添加“节奏标志”,分析出具体“节奏”,才能让一曲琴乐最终成形。古琴机器人最终得出的“有音高和节奏”的琴谱,就像大家现在通用的“古琴减字谱”和“简谱”的对照谱,也就是相应的传统琴谱加上“工尺”及“点拍”。在整理了卷帙浩繁的古谱后,陈长林先生总结出七种“节奏形式”,并以七种不同的“节奏符号”加以区分。

陈长林老师示范纸上弹琴

陈长林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心血成果——读谱奏乐显示软件。该软件是用Python语言编写,“编码谱”输入启动后,可以连续演奏古琴音响,并且显示弹奏动作。软件也有非常个人化的设置,有四个速度等级,并可显示由不同琴人分别演奏。点击“开始”按键之后,电脑便自动读取《梅花三弄》的编码谱,并呈现出小女孩的弹奏画面,右上角还贴心地标注出对应的指法和编码。电脑处理信息速度极快,曲子弹奏格外优美流畅,画面和指法的对应完全正确,陈长林先生的展示品一时间震惊四座。

纸上弹琴,纸上吹箫

除了电脑能弹琴,陈长林先生接着拿出一张“纸”,并告诉大家纸上也能弹琴。“电脑弹琴”和“纸上弹琴”的原理是相通的:“读谱奏乐显示软件”是把古琴铺输入电脑系统,而“纸上弹琴”是把在“纸上”弹的数据输入电脑系统,输入之后再进行“奏乐”、“显示”。当然,“纸上弹琴”有它的独特优势:琴曲节奏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可以单音或逐音进行显示。这项纸上弹琴技术能够创新未来古琴教学模式,提高琴人的习琴效率,更对“古琴教学机器人”的研制起到推动作用。

《读谱奏乐显示与纸上弹琴》课堂直播(下)

在介绍完基本的内容后,陈长林先生为我们带来了别具生面的表演。先是“琴”和“纸箫”合奏《平沙落雁》,后有“琴”和“纸箫”合奏《阳关三叠》,接着再用“纸琴”边弹奏边解读。陈长林先生没有使用任何的乐器,他的面前仅仅摆放了一张薄薄的“纸”。这张纸通过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上,纸面有七条直线和十三个圆点,模拟出古琴的琴面。先生用手轻点特定的位置,电脑马上就会发出对应位置的琴声。原来,此纸非彼纸,而是一种“红外线触摸屏”。在屏幕某个地方点击一下,它马上就会把位置信号传送给电脑,电脑随即从音库中取出声音,串联在一起就是我们所听到的乐曲。令大家惊奇的是,“纸琴”和“纸箫”音色饱满,节奏流畅,音色深沉。如果闭上眼睛细听,几乎无法分辨“纸琴”和“真琴”的区别,二者的声音已然浑融。

陈长林老师和孙女尚岳展示纸管合奏

虽然“纸上弹奏技术”已经如此成熟,陈长林先生还是谦虚地表示自己的研制还没有尽善尽美。箫的演奏音量随着吹奏者的气韵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声音大小有着很大的变化范围。目前,只能通过设计出不同音量的按键,在演奏过程中展现出起伏变化,但未来或许可以通过接触面积的大小来控制音量的变化。

陈长林老师和女儿陈燕展示纸箫合奏

“古琴人工智能”有着明媚的发展前景。目前,我们的“古琴机器人”研制已经有一定基础,这些都将为后续技术革新做出铺垫。未来,手机也可以代替电脑进行“纸上弹琴”,弹出的音域也会有更大的覆盖面。
《人民日报》在采访陈长林先生的《为古琴注入时代意蕴》文章中,写道:古琴文化的赓续与绵延,需要一代代人投入,需要不断有人为其注入新的时代意蕴和精神。作为兼修打谱弹琴和计算机技术的学者,陈长林老师笃定地对大家说:“我是用计算机精神来研究古琴的,我有着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彼时,他眼中闪烁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光芒。

文/周彦汝
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系《古琴经典艺术欣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