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籁琴社 Association Paris Guqin

忆我的第一位古琴老师——父亲陈琴趣的二三事

01

2021年是我习琴七十五周年、
父亲教我第一首琴曲的七十五周年

在抗战时期,为了谋生,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离开福州,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城市及乡村工作。长时期我和祖母一起生活在福州。1945年抗战胜利,我们全家人才团聚在福州,这时有机会听、看到父亲弹奏古琴,并对古琴产生强烈的兴趣。
家中有一架废旧的“中山琴”,我就在1946年1月把它改装成为一张练习用的“小古琴”。在父亲弹琴时,仔细从旁观察,就用“小古琴”初步“自学”《阳关三叠》一曲。当父亲知道了之后,对我大加表扬。不但同意我可以用他的琴;并教我提高《阳关三叠》的完整弹奏, 从此我进入了“古琴之门”,2021年是我习琴七十五周年、父亲教我第一首琴曲七十五周年的可纪念日子。
中科院于1981年4月派我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进行电脑的研究。我也带去了一张古琴和琴谱等资料。我在美国常给华人和美国朋友们介绍和演奏古琴。1982年2月7日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了“中国节”,邀请我参加,我演奏了《流水》和《阳关三叠》,我用英语作介绍,朗读了我父亲陈琴趣翻译(带英语押韵)的《渭城曲》。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清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Parting at Yang-Guan
(The Song of City of Wei )
Wei-Cheng’s light dust is wetted down,
By rain in the morning,
The willows in the inn put on,
Afresh green colouring.
One step to the west of Yang-Guan,
No old friend will you find.
At this parting moment, I play,
Drink one more glass of wine.

这次演出很成功,听众很赞赏,丹佛电视台也转播了。这次中国节也邀请了纽约的耶鲁大学张充和老师来表演昆曲。张老师觉得我远自中国带古琴来美,一定不简单,乃约我见面。
她希望我能录几首琴曲给她,就从纽约寄来一付旧藏的新丝弦,并请她的朋友科罗拉多大学的王定一先生录音,录下了我弹奏的十一首琴曲。其中就有和《阳关三叠》、《忆故人》。
也是对父亲的一个纪念。

02

2021年是我习琴七十五周年、
父亲教我第一首琴曲的七十五周年

父亲是1947年上半年他就离开福州到上海工作。好在1951年我高中毕业、考上了交通大学,9月来到上海入学,又和父亲相聚。我就向他学习琴曲《忆故人》,这是彭祉卿传谱的《理琴轩旧藏本》,是《今虞琴社》的代表性琴曲,也是整个古琴音乐的代表性曲子。2021年是我参加《今虞琴社》的七十周年,也是向父亲学习《忆故人》的七十周年,也是《今虞琴社》成立八十五周年的日子,值得回忆和纪念。

03

2021年是我写一篇重要文章
《父亲陈琴趣的两首诗》的十周年

2011年3月我写了这篇重要文章,抄录如下:(改写一个字把原来的六十五年改为七十五年)
我的琴学生涯中,得到许多老师的帮助。其中有两位最主要的老师:我的父亲陈琴趣和查阜西先生。是父亲引我进入古琴之门, 是查老师引我进入古琴研究之门
在“琴、棋、书、画”四艺中,父亲不但喜琴,也喜书画。更工于诗。他有不少佳作,曾出版有《琴趣楼诗》。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两首。

第一首是他给他自画的一幅“梅花”题诗:
(见图一)
“自家作画自家看,作画工夫有至难。
胸次一尘能不染,梅花始肯下毫端。”

我认为弹琴和作画有相同的道理,比如弹“梅花”,也可改此诗为:
“自家弹琴自家赏,弹琴工夫有至难。
胸次一尘能不染,梅花始肯下指端。”
弹琴不但要有艺术修养,更要有情操修养。父亲曾和我谈及“诗”要好在“清”和“深”。
我觉得弹琴和做诗也有相同的道理。要“清”,不要“弄花巧”;意境、情感则要“深”。弹琴之所以能“修身养性”,也有这方面的道理。

第二首是他的诗“落日”:
(见图二)
“黄昏莫道夕阳残,万丈红霞照倚栏。
知是行天嫌显赫,好留星月与人看。”

“夕阳”还有“万丈红霞”,“日”之“落”并非“已残”,而是“行天嫌显赫”。“日落”之后,可让“星月”展现、更“好看”吧。
我的琴学生涯已七十五年,也可能是通常所谓“年事已高”吧。但我自信还是有不少精力,可作奉献。非常重要的是要做好古琴的传承工作,把遗产交给未来,让年轻一代快速成长,“好留星月与人看。”
从父亲这两首诗,可以看出他治学和为人的崇高精神,我应当好好学习这种精神,为古琴的传承作出更多更好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