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林:查阜西先生对现代琴学的贡献
编者按:
陈长林从广集资料、组织琴社、发掘古谱、开展教学、宣传演出、创办琴刊、考究音律等七方面总结了查阜西对现代琴学所做贡献。透过这些领域,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查阜西的琴学理念与活动轨迹。
查阜西先生对现代琴学的贡献
在纪念杰出古琴家查阜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查阜西琴学文萃》(以下简称《文萃》)出版了。这是令人高兴的琴坛盛事。这部《文萃》是非常珍贵的琴学文献,它反映了查先生的琴学见解和他对琴学的贡献。通过对《文萃》的学习和应用,将对促进古琴音乐事业以至整个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文萃》的一大部分文章选自查先生自己编定的《溲勃集》和《溲勃别集》。查先生在《溲勃集》的自序中写道:“大革命成,心怡甚,将以身供世,而痼疾转厉,三日五日辄必却繁矩还室静养,又无奈生性不能绝虑,遂复以摸捉旧艺作劳。自得遣,医亦云利于病。复自问有无利于病而又利于世者?有之,则惟效良医之溲勃俱蓄以待用耳。”[1]从这里可以看出查先生即使在生病之时,仍时刻想着要收集整理琴学资料以“利于世”。其实查先生“利于世”的何止是资料,而是他对琴学的全面贡献。现就笔者的了解和亲身感受,就七个方面简述自己的看法。
一、广集资料,系统整辑
查先生早在1919年的青年时期,就有“当集诸家琴说,参以新知,辑为琴谱,以图振蔽起废”之志。[2]几十年来,他利用各种机会,搜集琴谱等各种资料。1958年出版了查先生编辑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采用了唐宋以来的琴谱一百多种、曲目六百多首、曲谱三千多首,还有歌辞三百多首,这是一部洋洋八十万言的大型工具书。而由他主编的二千余万字的《琴曲集成》更是浩大工程,计划编成二十余册。1963年起已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此外已油印出版由他主编的《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又是一部一百二十万字的大型工具书。还有他编的《传统的造琴法》《传统的造弦法》《古琴弦法(调式)考》等,真是琴学的“大百科全书”。查先生不仅广集资料,而且是“参以新知”地加以系统的整理编辑。例如对《琴曲集成》,就有他分析考证的长篇《据本提要》。又如1957年出版的《传统的造弦法》一书,不但收集有六朝、唐、宋以来有关琴弦制造的大量资料,还有三篇附录。其中两篇是查先生自己写的,另一篇是查先生出题指导笔者写的。查先生还重视收集当代琴人们会弹的琴曲,由他主编的《今虞琴刊》早在三十年代就有这样的调查统计,五十年代更在全国大量收集。1954年初步查得当时全国琴人尚能演奏的琴曲曲目共八十二曲,他就把这八十二曲的渊源和曲情一一作了探讨和介绍。[3]这又是一个收集资料“参以新知”的实例。
二、组织琴社,振奋琴人
早在1936年查先生就和在上海地区的琴人们创建了“今虞琴社”;1954年又和在北京地区的琴人们创建了“北京古琴研究会”。这两个古琴会社对团结琴人、开展研究与交流等都起到很大的作用。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所载的《琴人题名录》就录有琴人224名。五十年代查先生更率领采访小组到全国各地采访琴人,为之录音;查先生广交琴友,更以他的威望,加以有组织领导的支持,使许多琴人得到振奋,发挥作用。不少琴家被查先生推荐到了一些音乐院校和研究单位,进行古琴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某些琴家来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但是得到振奋,也可以说是得到“抢救”。
三、发掘古谱,提倡琴歌
查先生擅弹的琴曲四十首左右,其中多是他发掘(打谱)的古谱。他早在1909年的少年时期,就第一次打了《古琴吟》。1932至1934年打的《潇湘水云》,更是流美动情,查先生被琴友们誉为“查潇湘”。五十年代更打出《洞庭秋思》《汉节操》等名曲。查先生在提倡琴歌方面,更起很大作用。他打的第一个琴曲《古琴吟》就是琴歌,而《汉节操》更是气派宏伟,充满爱国激情。李焕之先生据此编成《苏武》合唱曲。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备受国外音乐界人士称赞,誉为“远古的典型”。查先生打的另一名曲《古怨》也是琴歌。1959年笔者在查先生指导下打的明代《琴适》琴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4],现已流传国内外。
四、开展教学,培育新手
查先生不但本人乐于教人弹琴,传授全面的琴学知识,而且发动和推荐琴家们参加教学。在有关方面支持下,不但查先生本人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而且不少音乐院校相继成立古琴专业或开设古琴课,一些琴家被推荐任教。1959年“北京古琴研究会”也开了古琴班,培养了一批新手。查先生满怀热情培育新手,笔者也深有体会。笔者是195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分配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参加电子计算机(电脑)研制工作。查先生就鼓励笔者要搞“双尖端”。即科学的“尖端”电脑,和音乐的“尖端”古琴。他考虑到笔者是理工科出身的特点,于1956年首先给笔者出第一个研究题:《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笔者乃从查先生处学到古琴音律知识,结合物理原理和历代制弦资料进行研究,于1957年完成,作为《传统的造弦法》一书的附录。紧接着查先生再给笔者出的第二个课题是研究古琴曲《龙翔操》和《龙朔操》。这就不能靠自然科学知识了。查先生为笔者提供了研究环境及大量琴谱资料。
记得1957年至1958年间,笔者几乎每星期六晚上都在查先生家查阅资料。这包括许多善本、抄本及缩微胶卷的琴谱。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考证及对乐曲内容的分析,才得出结论,写出文章。由于查先生出了这个研究题,才使笔者于1958年打了第一个琴曲,即《神奇秘谱》的《龙朔操》。是查先生的热情引导和悉心指教,才使笔者走上打谱的研究道路。
五、宣传演出,推广普及
查先生主持的“今虞琴社”和“北京古琴研究会”,除了平时雅集欢迎古琴爱好者参加外,还经常组织演出。演出形式除古琴独奏外,还有琴歌、琴箫合奏、古琴和其他多种乐器合奏等。为了丰富演出形式,查先生还经常“甘当配角”而吹箫。查先生还写过不少普及性文章,还和沈草农、张子谦两位琴家合写了《古琴初阶》一书。查先生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推广古琴艺术。四十年代赴美考察民航事业期间,进行古琴讲学就是明显的一例。
六、创办琴刊,交流学术
“今虞琴社”出有《今虞琴刊》,北京古琴研究会出有《古琴研究》《琴论缀新》等,都起到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一些重要的古琴学术会议和音乐会,如1963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次打谱会;1959年在北京举行的《胡笳十八拍》音乐会等,都有查先生推动之功。
七、考究音律,全面研究
早在1925年查先生就在《东方杂志》发表《中国声律之调停与琴之声律》和《律吕概论》[5]两篇文章。对古琴音律及其特点作了精辟而有创造性的阐明。五六十年代更对古琴音律有进一步的探讨。除三分损益律外,还写有《琴家取用自然音阶论》这篇重要文章。我们知道,自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以后,大家对琴律的研究才热烈而深入下去。而早在五六十年代,查先生对琴家取用自然音阶的具体徽位(例如九徽八分、九徽二分的运用等)就有分析。是难能可贵的。
查先生学问渊博,音律只是他学问的一个突出的侧面。他还有许多研究方面。诸如琴书琴谱的考证、琴人琴曲的分析评介、古琴音乐美学,古琴与其他音乐、艺术以至文、史、哲的联系等等,都有他研究的内容。他也创作有琴曲,可以说他对琴学的研究是全面的。
查老师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治学谨严。学识渊博而又非常谦虚。查老师的一生,有“利于世”的精神;有“利于世”的毅力作出大量“利于世”的贡献。我们要纪念他,学习他,在“利于世”的古琴事业中,也各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1]《溲勃集序》,《查阜西琴学文萃》第1页。
[2]查阜西先生1919年2月7日的日记,《查阜西琴学文萃》卷首照片。
[3]《古琴艺术现状报告》,《查阜西琴学文萃》第336—374页。
[4]《胡笳十八拍》(《琴适》传谱 陈长林整理),见《胡笳十八拍资料》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编印(1959年8月)。
[5]《查阜西琴学文萃》第730—767页。
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